来源: 文/新浪财经专栏作家郝勇
上个月有机会到底特律开会。来美国十几年,去底特律却是头一遭。不少中美朋友听说我要去底特律,都表示出惊讶、惋惜和临终关怀的复杂心情,可见底特律恶名早已远播,而最近全城高调破产后尤甚。所以这次我也是怀着忐忑与好奇之心,前去打探一下实情。
到了底特律,只见街上车水马龙,与其他城市并无异样。路上特别留意找废弃的、窗户钉上木板的“鬼屋”,也只看到一处两处。当然肯定是没看到真正糟糕的地方,但据长期在底特律生活的朋友介绍,现在街上跑的汽车数量差不多是零八零九年的三倍,已逐渐接近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。看来,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,底特律和以底特律为代表的美国制造业,应该已经走出低谷,正在回升之中。
那怎么看最近沸沸扬扬的底特律破产案?我认为破产和实际经济状况相比,具有一定的滞后性。打个比方,在经济学家根据滞后的统计数据正式宣布经济陷入衰退的时候,可能真正的衰退早已开始了,甚至已经走出了最低谷。而且,在美国破产往往是重组以获新生的大好机会,债务人可以借机甩掉一些历史包袱,轻装上阵。
过去十年里,美国的几大航空公司全部进行过破产重组,有的还不止一次,在此过程中将沉重的养老金包袱甩给了联邦政府(实际上是由纳税人来买单),从而大幅提高市场竞争力。
底特律之行的另外一大感受,是中国制造业企业在美国的快速发展。据说,在底特律地区设立分支机构的中国企业已有一百二三十家。尽管美中媒体不时报道其中的个别公司和项目,但这种遍地开花的景象是我始料未及的。
这次参观的几家中国企业,在广袤的底特律郊外拥有巨大的厂房、仓库和办公室,在其中一家参观时必须时刻注意不能掉队,否则在这大迷宫中马上就找不着北了。不少企业在金融危机最低点以极低的价格取得的地产,现在已经颇有升值。
在发动机和传动系统等核心领域,中国企业几乎没有话语权。而且技术革新的潮流还是美国在领导,比如最近盛极一时的特斯拉电动车,可能完全颠覆传统的汽车技术,到时落在后面的人就不是落后多少距离的问题了,而是可能完全在错误的方向上。
但认识到差距,也正是很多中国企业来底特律的原因。他们来开设研发中心,雇佣被美国大厂解雇的技术人员,近距离的观察美国企业的运营管理,在切身融入产业链的同时学习到了宝贵的先进经验。底特律之行见到了许多优秀的中国企业家和高级管理人员,他们领导着各自公司的美国业务,业务精进,英文流畅,在中美之间游刃有余,言谈间透露着自信。看到他们,想到他们,我知道,底特律的故事将有着快乐的结局。
(本文作者介绍:君合律师事务所纽约分所合伙人,美国西北大学法学博士。文章纯属个人观点,不代表事务所和任何组织意见,以及不构成法律建议。)
|